平度市 山东省辖县级市,青岛市代管。西汉置县时,以战国时闾丘先生对齐宣王“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之言得名。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西北部。东隔小沽河、大沽河与莱西市、即墨区相望,南与胶州市、高密市毗邻,西与昌邑市相连,北与莱州市接界。东西最大横距6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5公里。总面积3166.54平方公里,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 历史沿革 平度,夏朝为莱夷地,地处古青州。商朝为莱国地,地处古营州。西周为莱国之棠邑,地处古幽州。春秋,初为莱国。周灵王五年(公元前567年),齐国灭莱,属齐国。战国为齐国即墨邑。田齐时,即墨城(今古岘大朱毛村一带)为齐国东部之政治中心。秦始设郡,以今胶东半岛地为胶东郡,即墨城为郡治。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楚项羽分原齐国为三,以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六月,胶东国复并入齐。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灭齐,齐地尽归于汉,以胶东为郡,治即墨,并置即墨、郁秩、卢乡、平度、下密等县。郁秩县治在今平度城,卢乡县治在今灰埠镇城子村,平度县治在今新河、灰埠以北。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胶东郡为胶东国,都即墨。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废胶东国,复改为郡。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始正式重建胶东国,仍都即墨,食八邑,传至王莽代汉始绝。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封贾复为胶东侯,侯国都郁秩,食六邑。章帝建初元年(76年),原胶东侯国废,新胶东侯国只食郁秩一县,郁秩之名废,即为胶东侯国。魏为胶东、即墨、卢乡三县及下密县之东部和长广县(故城在今莱西市境)之西部。晋置长广郡,郡治在不其县城(今即墨市境)。自刘裕代晋(420年)到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为胶东、即墨、卢乡县。北魏,献文帝皇兴四年(470年),将原长广郡西界扩大到胶水,移郡治于胶东城(今平度城)。长广、即墨属长广郡。北齐文宣帝天宝七年(556年),将长广郡治移至中郎城(今龙口市境),即墨、卢乡、长广三县合并为长广县,长广县治移原胶东城(今平度城)。隋初为长广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卢乡县。仁寿元年(601年),改长广县为胶水县。唐代中后期至明初为胶水县,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为平度州,领昌邑、潍县。清为平度州,约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为散州,不再领县。1913年平度改州为县。抗日战争期间,平度城及其周围地区成为沦陷区,自1938年初,成立伪平度县公署,至1945年9月结束。民国平度县政府,自1937年底始,先后驻祝沟、丈岭和台头,至1945年春结束。1940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大泽山区,成立了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9月,抗日民主政权分平度县为平北(习惯上仍称平度)、平西、平南三县。1945年,由平南县析置平东县。同年,将属于昌邑县的“三泊”地带(昌邑县在平度境内的“飞地”)划归平南县,属于莱西南县的河里套区划归平东县。解放战争期间,为平北(平度)、平西、平南、平东四县。1949年10月1日建国时,平度县人民政府驻平度城,平西县人民政府驻张舍,后迁城子、昌里,平南县人民政府驻蓼兰,平东县人民政府驻南村,后迁古岘。1952年6月,平南县改为蓼兰县。1953年9月,平西、蓼兰合并,称蓼兰县,县人民政府驻蓼兰;平度、平东合并,称平度县,县人民政府驻平度城。1956年6月,平度、蓼兰合并,称平度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平度城。1957年3月,周戈庄区及万家、兰底、崔家集区的部分村庄分别划归高密、胶县、昌邑。1983年10月,平度县划归青岛市。1989年7月,平度撤县设市。 古老的文明。平度境内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遗址,形成了独特的“东夷文明”。铸铁遗址、火牛阵遗址、月主祠遗址、太子书堂遗址、康陵寺遗址、赤眉军遗址、盘石上清观遗址、神云寺遗址、大泽山地雷战遗址、三合山战役遗址,以及天柱山、大泽山、云山等摩崖刻石群,日照庵碑林、智藏寺龙头碑、御驾山残碑等文化遗迹,蕴涵着先秦幽情、汉唐风韵、宋元余脉、明清精神,组成了“天然的中国古代史博物馆”。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处:天柱山摩崖石刻、即墨故城遗址及六曲山墓群、东岳石遗址、大泽山石刻及智藏寺墓塔林。 秀美的山川。平度境内,大泽山脉群峰雄峙其北,沽、胶二水环绕东西。大泽山、天柱山、御驾山、芝莱山、莲花盆山、石屋山、两髻山等名山与其蕴涵的山石、洞穴、林木组成了奇特的地文景观。纵横交织的胶莱河、大沽河、猪洞河、落药河、岳石河,与七星联珠的尹府水库、黄同水库、黄山水库、双庙水库、双山水库、泽山水库、淄阳水库,以及飞珠溅日的九龙池瀑布、虎溪瀑布、龙湫瀑布,还有灿如繁星的甘露泉、广利泉、仙人泉、乳泉、天池、龙池、圣水池……组成了优美的水域景观。平度山水交融,变幻出无尽的人间仙景。 富饶的物产。平度作为山东省最大的县级市,地大物博,其中耕地260万亩;平度具有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是青岛市的重点供水地,年平均水资源为7亿立方米;平度的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分布广,现已探明的有20多个矿种,其中石墨、黄金、花岗岩等矿床的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平度的农产品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唯一的粮、棉、油、肉、果产量均跨入全国百强行列的县(市),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中国大姜之乡”“中国花生之乡”“中国肉牛之乡”。风物特产有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旧店苹果、大黄埠西瓜、大黄埠樱桃西红柿、平度大花生、蟠桃大姜、麻兰油桃、祝沟草莓、仁兆蒜薹、仁兆圆葱、祝沟小甜瓜、平度牛肉、大田薄皮核桃、姜家埠大葱、云山大樱桃、洪兰菠菜、店子秋桃、蓼兰小麦、崔家集西红柿、明村西瓜等等。 历史人物 宁戚,春秋时代齐国名大夫。出身寒微,怀济世之志而久不见用。齐桓公以管仲为相,招贤纳士,锐意图治。宁戚赶牛车,赴临淄,扣角而歌,以干桓公,受到桓公重用,也为管仲所尊重,被任为大司田。此后长期主管齐国东部政务,在胶水下游地区,辟草莱,垦荒地,治理潟卤之地,大兴渔盐之利,使齐国发展成为最富庶的诸侯国,为齐桓公建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宁戚墓在平度市马戈庄镇境内。 徐万且,西汉胶东国即墨(今平度)人。天文历法专家,《太初历》的主要创制人之一。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里,历法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据《汉书•律历志》,沿用古“颛顼历”,误差大到难以再用,于是汉武帝选了当时全国包括徐万且在内的最杰出的天文历算专家邓平、唐都、落下闳等20余人研制新历。经过长期细致的天文测量,反复精密的科学测算,吸取前人治历经验,终于创制了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历法—《太初历》。汉武帝以此改年号为太初(公元前104年)。《太初历》实行之初,遭到守旧势力的诋毁。到汉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由朝廷主持,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核验,最终做出了《太初历》最为精确的结论,并特地指出“即墨徐万且、长安徐禹治《太初历》第一”。《太初历》使用长达200余年,是中国古代科学成就的一个高峰,在世界历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庸谭,西汉胶东国(今平度)人,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学习儒家经典成为文士入仕和显名的重要途径。此后,汉代儒家经学形成了“今文经”和“古文经”两大派。终西汉之世,今文经学得到官方支持,朝廷设博士置弟子传习;古文经学则仅靠几位大师世代传授,到东汉中期,才兴盛起来。而庸谭就是一位不慕荣利、治学谨严、起到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的古文经学大师。他一生不入仕途而以布衣终,潜心研治古文《尚书》和《齐论语》,造诣精深,并悉心传于后学。据《汉书•艺文志》和《后汉书•马融传》等记载,自西汉后期到东汉中期最知名的古文经师都与他有着明晰可考的师承关系,作为古代文化名人,两千年来他一直受到后人钦敬。平度境内青山山麓旧有“胶东大儒庸生庙”,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公沙穆,字文义,东汉胶东国(今平度)人。《后汉书》有“公沙穆传”。他幼年家贫,有大志,刻苦攻读,潜心研究《韩诗》和《公羊春秋》,逐渐学有所成,决心走孝廉入仕的正途。汉顺帝时,对察举制进行改革,规定年满四十始得被举“孝廉”,且需经考试合格才得为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以学博行高被北海国举为“孝廉”,又经考试“入高第”踏上仕途。先任缯侯国相(相当于县令),以惩治骄横不法的贵族缯侯刘敞,显示了过人的胆略和才干。后调任弘农县令,因领导民众防治蝗旱和大水灾,政绩突出,被百姓奉若神明。再后升任辽东属国都尉(相当于太守),以抚绥百姓,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深得吏民欢心。66岁时,卒于任所。公沙穆有五子皆知名于世,有“公沙五龙,举世无双”之誉。在今平度市北7公里有公沙村,村南有公沙穆父子墓葬。 蔡齐(988~1039),字子思,北宋胶水县(今平度)人,状元宰相。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状元,皇帝连称“得人”,认为有“宰相器”,诏令金吾卫士七人,“清道传呼以宠之”。后世状元“跨马游街”之殊荣,自蔡齐始。蔡齐登第之后,关心民瘼。在兖州、潍州任通判时,清理积案,平反冤狱;知密州时,减免租税,开放盐禁,拯救灾民。任职中央秘书省时,邪正分明,拒绝权奸拉拢,为时人称道。任职谏院和御史台时,不畏权贵,弹劾贵戚,使之敛威。升任翰林学士后,拂逆宦官所传太后的旨意,故意拖延不写新修景德寺碑文,宁肯降调外任,也不媚谀垂帘听政的刘太后。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病死,遗命杨太妃继续“听政”。他时任御史中丞,坚持主张由宋仁宗亲政,最终阻止了太后垂帘的重演。此后,历任枢密副使,呈参知政事(副宰相),成为朝廷的宰执重臣。在安置交趾降人、处置黄河改道、预防契丹入侵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军事事务中,都表现了远见卓识。宝元二年(1039年)病逝于颍州,举朝震悼,宋神宗称他为最优秀的参知政事,赠兵部尚书,谥文忠。欧阳修为其立传,范仲淹为其写墓志铭,元修《宋史》为他立了大传。他的墓在平度市西北5公里处。 崔澍(生卒年不详),元初胶水(今平度)人。其父崔世荣,由金入元,仕至登莱二州汉军都元帅左都监军,授昭武将军衔。崔澍兄弟五人,四人随元世祖南征北讨,立有战功,胶水崔氏有“将军世家”之称,而以崔澍尤为有名。他早年从军,久历戎马,元朝统一中国后,积功加明威将军衔,升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成为护卫宫廷的禁军高级将领。他以积极组织并参与击杀奸相阿合马的斗争为民除害而名垂青史。中统三年(1262年)元世祖平定了李璮叛乱后,对汉人官员产生戒心,重用回人阿合马。该奸诈阴险,结党营私,朝廷不识其奸,反以为忠,并将其升任为唯一的丞相,朝野上下道路以目。为解决元朝的政治危机,他与另一侍卫亲军将领益都人王著为首,组织领导了击杀阿合马的斗争,并为此以身殉职。平度店子镇尚存“元昭武将军崔世荣神道碑”,记述了崔澍的事迹。 傅汉臣(生卒年不详),号现川,明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5年后任御史且巡按顺天和畿辅等地。嘉靖十年(1531年),他上疏赞同户部试行赋役改革,建议推行“一条鞭法”,成为中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为明朝中央政权里最早主张推行“一条鞭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明代前期,滹沱河在畿南一带为害严重,十余州县屡遭水患,嘉靖十年(1531年),他经过实地勘察,上奏朝廷,请准修筑长堤“疏浚河身,导归古道”(《明史•河渠志》),此后数十年,无复水患。 崔廷槐(1499~约1560),字公桃,号楼溪。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初任山西阳曲知县,因执法不阿、强项抗上被贬为陕西神木县典史。后任直隶束鹿知县,重视文教,勤于政事,治水、灭蝗政绩优异。升任四川提学佥事,参与编纂《四川总志》,并负责文字的最后审定。所写蜀藩刊本《<栾城集>序》文,后被收入《唐宋八大家全集》附录,成为重要文献。他长于为文,尤工于诗,其诗文集《楼溪集》,被辑入续修《明史•艺文志》中。平度人傅汉臣、李学诗、崔廷槐为“同科三进士”。 彭寿莘(1872~1947),字子耕,平度城人。早年曾习举业,供职州署房科,清末考入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在北洋军中历任营、团、旅长。1918年随吴佩孚南下衡岳,成为直军重要将领。1920年7月直皖战争,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彭寿莘所部都为直军取胜起了重要作用。彭在直军中素以骁勇善战和为人刚正出名,人称“刺儿彭”。1923年,升任直军主力军15师师长,授干威将军,驻守冀东滦州,与奉军以山海关为界对峙,深为直系首领曹锟、吴佩孚所倚重。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彭任直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前敌总指挥。正当他在山海关外与奉军鏖战时,北京发生冯玉祥兵变,直军全线溃败。嗣后,彭即退出军界,隐居北平。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平津多方收罗拉拢中国旧军队的将领,对彭也曾以军政要职相许。但他坚决拒绝,并毅然返回故里,深居简出。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以开明士绅身份被平度市民主政府特邀为县参议员。后病逝于家乡。 杨明斋(1882~1938),原名好德。平度市马戈庄村人。共产国际派到中国帮助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小组成员,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他19岁离乡“闯关东”,先至海参崴,后到西伯利亚参加工人运动。十月革命前加入俄共(布),积极参加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后进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大学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1920年,共产国际派以维金斯基为首的工作组到中国帮助建党,他是小组成员,负责翻译和做向导。曾陪同维金斯基先后与李大钊、陈独秀会谈,后在上海成立俄华通讯社,同时开设“外国语学校”,并选送了刘少奇、任弼时等大批革命青年前往苏联学习。他与陈独秀等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参与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建。1921年,与维金斯基等回苏汇报中共筹建工作,并与张太雷一道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3年回国后,主要在北京从事理论研究。1925年初,受命带领张闻天、王稼祥、伍修权等100多名青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留校负责总务工作。他为人耿直,生活俭朴,勤奋工作,不慕虚名,被尊称为“忠厚的长者”。1927年,国内大革命失败,他奉命秘密回国,先后在平津及唐山等地做地下工作。1930年积劳成疾,重往苏联,因对中国革命的看法与共产国际的极左观点相悖,曾被流放鄂木茨克。1938年苏联肃反时被诬为“托派分子”,惨遭杀害。后苏共中央为其平反。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也增补了有关杨明斋的事迹陈列。 任瑞卿(1889~1978),名祥,平度市旧店镇北黄同村人。著名全国模范教师,终身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抗日战争开始后,他积极投入了抗日民主政权领导的教育事业。他根据战时需要,创办“抗日小学”“农民识字班”,组织学生拥军支前、反奸防特。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动员子、女、儿媳、女婿、侄儿、侄孙等七人参军参政,其中五人为国捐躯。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省平度实验小学名誉校长,直到七十岁时,仍拄着拐杖上课。他先后被选为平度县参议员、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委员,十六次被评为县、地、省和全国模范教师。 刘谦初(1897~1931),名德元,又字乾初,平度市田庄镇刘家庄人。中国共产党著名先烈。他自幼关心国事,1915年冬,冲破学校当局阻挠,与同学徒步去青岛参加山东讨袁军。1918年初,考入齐鲁大学预科。“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了济南的爱国学生运动。1922年,考入燕京大学。他在燕大广泛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马克思主义,秘密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燕大文学社”,创办《燕大周刊》,编发并撰写了大量提倡新文化、宣传反帝爱国思想的文章。1925年“五卅”运动时,是北京高等学校最积极的学生领袖之一。1925年,燕大毕业后,他先后去江苏镇江及广州岭南大学附中任教。后赴武汉参加国民革命军,任职于第八军政治部。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中共中央派往上海。1928年秋,任福建省委书记,1929年2月,调往山东任省委书记,领导恢复了已遭破坏的山东党组织,发动了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年底,因叛徒告密,在胶济铁路明水火车站被捕。1931年4月5日,在济南南郊英勇就义。 宁祥雨(1909~1967),字瑞霖,平度市新河镇宁家村人。著名印尼爱国华侨首领。1940年,他携带昌邑丝绸只身下南洋,此后即长期侨居在印尼雅加达一带。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雅加达创办新源公司,出任中国山东籍华侨组成的“山东公会”交际股长。1949年,代表“山东公会”参加全印尼的“中华团结总会”,任文化福利部长。新中国成立时,组织当地华侨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成为印尼著名爱国华侨首领。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1963年在印尼举行新兴力量运动会和中国文艺代表团访问印尼时,他昼夜操劳,多方联络,表现了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他关心教育,在印尼雅加达先后创办了“振强”“群进”等华侨子弟学校。1956年,由他发起联络旅居印尼的平度、昌邑籍华侨在家乡新河镇,创建了山东省华侨中学。1965年印尼当局大肆反华,1967年宁祥雨被捕,受尽酷刑,是年4月13日于狱中逝世。中国政府为此曾向印尼当局提出强烈抗议。50万印尼华侨云集雅加达为他送葬,山东省人民政府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许翰英(1921~1971),原名景烈,平度市桥北村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小名旦”之一。他自幼爱好艺术,酷爱京剧。1938年只身赴北平学艺,后入“鸣春社”习艺。1941年,开始独立组团,在天津和胶济路沿线演出,不久即以扮相俊美、嗓音圆润,极富荀派韵味而声誉鹊起。1943年春,在徐州演出时,得到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大师赏识,即拜荀慧生为师,成为得意门生。此后演出地域遍及冀、鲁、豫、苏等省。1946年,京剧“四小名旦”之一的李世芳因飞机失事,翌年京剧界重新选举,许被推选为新的“四小名旦”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担任青岛、河南、南京、江苏、徐州等省市京剧团的副团长、团长,多次荣获国家级会演一等奖、荣誉奖。他演出的荀派名剧《红娘》《红楼二尤》《钗头凤》《拾玉镯》等,深为广大观众称道。 李丙令(1917.11~2002.6),平度经济开发区杨家庄村人。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组织领导学生运动,任烟台工委委员,烟台地下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牟平、文登在胶东特委领导下的武装起义,历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二大队三中队政治指导员、三军政治部主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六十三团政治委员等职。1941年8月任某团政治委员,1944年底入山东分局党校学习,结业后任某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仰望顶、蛇窝泊及反投降、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兼海北海运指挥,第四纵队十一师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了四保临江战斗,受到了辽东军区通令嘉奖。辽沈战役中,受到东北野战军总部首长通令嘉奖。入关后率部参加了平津、衡宝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某军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某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59年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72年10月任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二级功勋荣誉章。他前半生身经百战,后半生致力于为我军培养中高级指挥人才的军事教育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我军正规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罗竹风(1911.11~1996.11),著名语言学家、宗教学家、出版家、辞书编纂家、杂文家。城关街道办事处七里河子村人。青年时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哲学系毕业,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历任抗日日报社社长、八路军胶东五支队秘书长、宣传部长、胶东文协副会长、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胶东公学教务长。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山东省教育厅督学主任、山东大学军代表等职。建国后,历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华东抗美援朝总分会秘书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及上海市宗教事务处处长、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出版局局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主席,同时兼任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语言学会、中国宗教学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上海市语言学会、上海市宗教学会、上海市杂文学会会长。罗竹风为我国的辞书编纂事业辛勤耕耘了40个春秋。先后担任《辞海》常务副主编、《汉语大词典》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兼《宗教卷》主编、《中国人名大词典》主编。特别是1994年初《汉语大词典》第13卷(最后一卷)的出版发行,犹如绵延巍峨的语词长城横空出世,为中国辞书史上再添辉煌的一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此列为世界权威级工具书之一。罗竹风为中共上海市第四届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七届、第八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他的个人专著有《杂家与编辑》《行云流水六十秋》等。罗竹风辞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吴邦国、黄菊等及全国各大院校、国家、省、市新闻出版单位送了花圈,并专门出版了《罗竹风纪念文集》。 骆宾基(1917~1994),原名张璞君,张舍镇廉家村人,生前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代小说家。幼年时期曾在平度家乡读书,并务过农,后随家人去吉林珲春。1934年,在北平(今北京)读书期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革命文学的影响,对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36年赴上海,完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边陲线上》,反映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斗争。“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在上海、浙东一带参加救亡运动,完成了报告文学《东战场别动队》等作品。40年代,骆宾基辗转于桂林、香港、重庆、上海等地,从事文学活动。写出了短篇小说《北望园的春天》《乡亲—康天刚》及自传体长篇小说《混沌》,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北国边界城市的自然风物、社会习俗及人情世态。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到山东、吉林、北京、黑龙江农村体验生活,创作了《王妈妈》《父女俩》《交易》《山区收购站》等一大批短篇小说。70年代后,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又致力于上古史和文字学的研究,著有《金文新考》。 乔天华(1904.9~1989.5),原名乔永祥,城关街道办事处乔家村人。193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代理中共烟台市委书记,同年冬,任中共青岛市委青年委员兼左联党团书记。1933年夏,任中共潍县中心县委书记。1934年10月被捕,1937年8月由济南出狱,回平度宣传抗日救国,组织发动群众,组建抗日队伍。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组建抗日游击小组、小七支队、抗日救国会、莱平大队等7支抗日队伍,计3000余人,均被改编充实到抗日主力部队,为扩大抗日力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整个抗战时期,他亲自带领队伍参战20余次,多次取得战斗的胜利。1939年,任中共胶、即、平工委军事部长。1943年春,任平北县政府县长兼县大队长。1944年,去胶东区党委党校学习,1945年继续担任平北县长。建国后,在山东省农业厅果树处任处长。1957年反右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遭受诬陷打击,直到1978年才彻底平反,离休之后享受厅局级待遇。 王战平(1916.8~2001.7),灰埠镇焦家庄子村人,生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1938年7月参加革命,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平度县民运部部长、胶东区党校二大队队长、西海地委统战科科长、平西县政府县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建设学校教育科长、组织科长、副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华东检察署办公室主任、副秘书长。1954年后,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副主任、一厅厅长。1977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1980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1982年,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王战平同志在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倾注了毕生的精力,长期战斗在司法战线上。1980年11月至1981年1月,他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员的身份,参与了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10名主犯的审判,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特殊任务。从领导岗位上退下之后,仍担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和中国法官协会副会长,即使在重病期间,还为法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 青岛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